首页>栏目首页 > 空间 >
从“治湖泊”转向“治流域” 2023-10-11 11:42:38  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


(资料图片)

【近镜头】从乌梁素海出发,沿黄河溯流而上,沿途一派生机盎然: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,乌梁素海岸边成百上千只疣鼻天鹅陆续飞往南方越冬;在杭锦后旗,高效的灌排设施精准控制着农田用水量与污水排放量……

乌梁素海原为黄河故道,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,素有“塞外明珠”的美誉。作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,乌梁素海是中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,被称为黄河生态安全的“自然之肾”。20世纪90年代以来,随着城镇建设、工业发展、灌区开发,湖区水体环境一度恶化,生态治理迫在眉睫。

治理初期,当地一度受到“就山治山、就水治水”传统治理思路的影响,治山、治沙、治田、治河,各自为战,人力物力投入不少,但收效甚微。

2018年,内蒙古启动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,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、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等7大工程。“坚持‘湖内的问题、功夫下在湖外’,由单纯的‘治湖泊’向系统的‘治流域’转变,生态修复由‘单要素’向‘多要素’转变,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,实施一体化、综合化修复治理。”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。

在乌梁素海上游,乌兰布和沙漠近几年夏天起了雾、冬天下了雪,“绿进沙退”的故事不断上演。当地在沙漠中央建设牧场,形成了“饲草料基地-奶牛饲养-有机肥”的生态循环模式。

沿黄而下,在河套灌区,黄河水通过总干渠,由斗渠、农渠、毛渠,层层分散灌入农田,再经由层层排干,汇入总排干,最终注入乌梁素海。近年来,巴彦淖尔市在河套灌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,减轻外源污染,引导和推动农业绿色生产,同时还兴建网格水道工程加快水体流动。

继续前进,来到乌梁素海北岸的乌拉山脚下,在这里,无人机飞播撒下的树种落地生根,茁壮成长。近年来,当地实施一系列工程修复乌拉山矿山地貌,增强乌拉山边坡的稳定性和生态屏障服务功能。

如今的乌梁素海,昔日美景再度重现,这颗“塞外明珠”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。目前乌梁素海水质已稳定在Ⅴ类,局部区域优于Ⅴ类,水质总体好转,湖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,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
截至今年6月底,乌梁素海试点工程已完成沙漠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面积10.5万亩,种植梭梭树苗等苗木1500万株,修复周边草原生态修复面积6万亩。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经验做法,已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“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”十大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。

关键词: 治湖泊 治流域

相关阅读:
热点
图片